山羊血

基础信息

别名:原动物青羊又名:野羊、山羊、斑羚

性味:味咸;甘;性温

功能主治:活血散瘀止痛接骨。主跌打损伤;骨折;筋骨疼痛;吐血;衄血;呕血;咯血;便血;尿血;崩漏下血;月经不调;难产;痈肿疮疖

生长采收

来源:药材基源:为牛科动物青羊、北山羊及盘羊的的血。更多展开↓

原形态:1.青羊,体长0.9-1.1m,尾长13-17cm,重约30kg。四肢短,蹄狭窄。眶下腺甚为退化,有足腺,无鼠踩腺。雌雄皆有角,角短而直,斜向后上方伸出,二角基部很靠近,尖端略向下弯。余部角有环棱。一般身体色为灰棕色,个体有差异或呈深灰或为棕褐色。喉部后方有一白斑。四肢、腹部、尾几同身色。 2.北山羊,个体大,肩高约1m,尾长超过耳长,重40-50kg。雄羊颌下有须,长约15cm,雌羊须很短。无眶下腺,雄羊有尾下腺,前肢有足腺。雌性角小,雄性角发达,长达1m左右,斜向后方生长,形如弯刀,角横切面呈三角形,平面朝前,角上有许多大而显着之横棱。自头枕部沿背脊到尾基部,有一条黑色纵纹。胸部及腹侧黑色,腹面白色。四肢前面由上至下有黑棕色纵纹,尾向体背色,尾尖棕黑色。 3.盘羊,体形中等大,健壮,身高1.1m,长约1.5m左右。肩高大于臀高。耳较小,尾短不及耳长。雌雄均有角。雄性角粗大,尤以基部为甚。角往侧面弯曲成360度的圆形螺旋。角鞘外面有明显而狭的环棱。近基部则消失。角长1m。雌性角小,约为雄性角的1/5。体背浅灰棕或暗棕色,胸腹部黄棕色,下腹及鼠踩部白色,臀部有白斑。尾色与体背相似,尾上面并有一棕色中线。更多展开↓

生长环境分布:生态环境:1.栖息于较高的人迹罕至的山林中多在阳坡活动。居洞或岩石下,以草、树枝叶等为食。 2.栖息于高原岩石和石质流砂上,或沿荒裸地生活。喜登高山,可达海拔6000m高度。群居,以禾本科植物为食。 3.栖息于无林的高原、丘陵地带。以禾本科、葱属及杂草为食。 资源分布:1.分布于东北、华北入陕西、甘肃、浙江、福建、湖北、广东、广西、四川、云南、西藏等地。 2.分布于内蒙古、宁夏、青海、新疆等地。 3.分布于西北、华北入西藏等地。更多展开↓

文献

出处:出自《本草汇言》1.《粤西偶记》:山羊,生得剖者,心血为上,余血亦佳。如跳坠山谷跌死者,速剖之,其血已凝,力为又次。2.《本经逢原》:山羊,苗人以麋竹通节削锋利,活刺心血收干者良,宰取者不堪用。3.《纲目拾遗》:山羊血,以产滇、黔及蜀者佳,其血成条,深紫有光,他省产者,较次于滇、黔山羊血。

摘录:《中华本草》更多展开↓

各家论述:1.《本草汇言》:能活血、散血,如跌扑内损,血胀垂绝,或内伤藏腑筋骨膜络,外损血脉破裂,皮肉色变,气将绝者,用一、二厘,温酒调化,灌入喉中。2.《药性考》:疗跌扑损伤,咯、吐、呕、衄、便溺诸血,能止血消瘀。3.《祝穆试效方》:能解鲜菌、河鲀毒。4.《黑龙江中药》:疗妇女经血病。5.《四川中药志》:治一切痈肿。更多展开↓