柘木

基础信息

性味:味甘;性温

功能主治:。主虚损;妇女崩中血结;疟疾

生长采收

来源:药材基源:为桑科植物柘树的木材更多展开↓

原形态:落叶灌木或小乔木,高达8m。小枝暗绿褐色,具坚硬棘刺,刺长5-35mm。单叶互生;叶柄长0.5-2cm;托叶侧生,分离;叶片近革质,卵圆形或倒卵形,长5-13cm,先端钝或渐尖,基部楔形或圆形,全缘或3裂,上面暗绿色,下面淡绿色,幼时两面均有毛,成长后下面主脉略有毛,余均光滑无毛;基出脉3条,侧脉4-5对。花单性,雌雄异株;均为球形头状花序,具短梗,单个或成对着生于叶腋;雄花花被片4,长圆形,基部有苞片2或4,雄蕊4,花丝直立;雌花被片4,花柱1,线状。聚花果球形,肉质,直径约2.5cm,橘红色或橙黄色,表面呈微皱缩,瘦果包裹在肉质的花被里。花期5-6月,果期9-10月。更多展开↓

生长环境分布: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200-1500m的阳光充足的荒坡、山地、林绿和溪旁。 资源分布:分布于华东、中南、西南及河北、陕西、甘肃等地。更多展开↓

文献

出处:出自《本草纲目拾遗》。 1.《本草衍义》:柘木,里有纹,亦可旋为器。叶饲蚕曰柘蚕。叶硬,然不及桑叶。 2.《纲目》:杨,处处山中有之,喜丛生。干疏而直,叶丰而厚,团而有尖。其实状如桑子而圆粒如椒,名佳子。其木染黄赤色,谓之柘黄。

摘录:《中华本草》更多展开↓

各家论述:《日华子本草》:治妇人崩中血结,疟疾。更多展开↓