鳙鱼

基础信息

别名:鱃鱼、皂包头、皂鲢、黑包头鱼、鳙头鲢、包头鱼、胖头鱼、黑鲢

性味:味甘;性温

功能主治:温中健脾;壮筋骨。主脾胃虚寒;消化不良;肢体肿胀;腰膝酸痛;步履无力

生长采收

来源:药材基源:为鲤科动物鳙鱼的全体。更多展开↓

原形态:鳙鱼,体侧扁,稍高。腹鳍基底至肛门处有狭窄的肉棱。口端位,口裂稍向上倾斜。吻圆钝。眼小,下侧位,在头侧正中轴下方。鳃耙状如栅片,但不愈合,有鳃上器,耙数随个体增大而数量增多。鳞很小,侧线鳞99-115,背鳍3,7,很短,起点于腹鳍起点之后,胸鳍大而延长,末端起过腹鳍基部。臀鳍3,12-13。尾鳍深叉状,上下约等长。体灰黑色,背面和上侧面暗褐色,具黑色细斑。腹部银白色。各鳍条呈灰白色,并有不少黑斑。更多展开↓

生长环境分布:生态环境:为淡水中上层鱼类,行动迟缓,性情温和,以浮游动物为主食。 资源分布:分布于长江、珠江、黄河、黑龙江等流域。现全国大部地区有人工饲养。更多展开↓

文献

出处:出自《本草纲目拾遗》。《纲目》:鳙鱼,处处江湖有之。状似鲢而色黑,其头最大,有至四、五十斤者。味亚于鲢。鲢之美在腹,鳙之美在头,或以鲢、鳙为一物误矣。首之大小,色之黑自,不大相佯。《山海经》云,羞鱼似鲤大首,食之已疣是也。

摘录:《中华本草》更多展开↓

各家论述:1.汪颖《食物本草》:暖胃,益人。 2.《本草求原》:暖胃,去头眩,益脑髓,老人痰喘宜之。更多展开↓