野黄皮

基础信息

别名:山黄皮、假黄皮

性味:微辛;苦;性温

功能主治:疏风解表;除湿消肿;行气散瘀。主感冒;麻疹;哮喘;水肿;胃痛;风湿痹痛;湿疹;扭挫伤折

生长采收

来源:药材基源:为芸香科植物齿叶黄皮及粗齿叶黄皮的叶、根。更多展开↓

原形态:1.齿叶黄皮常绿灌木或小乔木,高约3m。全株有香气,以叶为甚。奇数羽状复叶互生,常聚生于枝顶,长15-40cm;小叶柄带红色,长4-8mm;小叶5-15,卵形、卵状披针形至披针形,长5-9cm,宽2.5-4cm,先端急尖或渐尖,或尾状尖而钝头,基部钝斜或为宽楔形至楔形,两侧略不对称,边缘有明显的圆锯齿,上面深绿,下面浅绿,近于无毛。聚伞圆锥花序腋生;花柄无毛;萼片4,稀为5,广卵形,长不超过1mm;花瓣4-5,白色,长圆形,长3-4mm;子房上位,近圆球形,花柱比子房短,柱头略成四棱。浆果近圆球形,直径6-10mm,紫黑色或暗紫色;每果有种子1-4颗。花期夏季,果期秋季。 2.粗齿叶黄皮本种与齿叶黄皮区别在于:花轴、叶轴及小叶片均被长柔毛,也有小叶片因毛脱落而无毛,但在边缘则有少数长柔毛,小叶片质地较正种为厚而大,边缘常为不规则的浅波状或具不明显的钝锯齿。更多展开↓

生长环境分布:生态环境:生于石灰岩石山坡灌木丛或疏林中。 资源分布:1.分布于湖南、广东、广西、贵州、云南等地。 2.分布于贵州、云南。更多展开↓

文献

出处:出自《广西药植志》

摘录:《中华本草》更多展开↓