豨莶

基础信息

别名:火莶、猪膏莓、虎膏、狗膏、火杴草、猪膏草、皱面地葱花、豨莶草、粘糊菜、希仙、虎莶、黄猪母、肥猪苗、母猪油、亚婆针、棉花狼、粘强子、粘不扎、虾钳草、铜锤、草、土伏虱、金耳钩、有骨消、黄花草、猪母菜

性味:味苦;辛;性寒;小毒

功能主治:祛风湿;通经络;清热争毒。主风湿痹痛;筋骨不利;腰膝无力;半射不遂;高血压病;疟疾;黄疸;痈肿;疮毒;风疹湿疮;虫兽咬伤

生长采收

来源:药材基源:为菊科植物豨莶、腺梗豨莶或毛梗豨莶的地上部分。更多展开↓

原形态:1.豨莶一的生草本,高30-100cm。切直立,上部分枝常成复二歧状,全部分枝被灰白色短柔毛。叶对生;基部叶花期枯萎;叶部叶三角状卵圆形或卵状披针形,长4-10cm,宽1.8-6.5cm,先端渐尖,基部阔楔形,下延成具翼的柄,边缘有不规则的浅裂或粗齿,上面绿色,下面淡绿,具腺点,两面被毛,三出基脉,侧脉及网脉明显;上部叶渐小,卵状长圆形,边缘浅波状或全缘,近无柄。头状花序多数,集成顶生的圆锥花序;花梗长1.5-4cm,密生短柔毛;总苞阔钟状;总苞片2层,叶质,背面被紫褐色头状具柄的腺毛,外层苞片5-6枚,线状匙形或匙形,开展,长8-11mm,宽约1.2mm;内层苞片卵状长圆表或卵圆形,长约5mm,宽约1.5-2.2mm;外层托片长圆形,内弯,内层托片倒卵状长圆形;花黄色;雌花花冠的管部长约0.7mm;两性管状花上部钟状,上端有4-5卵圆形裂片。瘦果倒卵圆形,有4棱,先端有灰褐色状突起,长3-3.5mm,宽1-1.5mm。花期4-9月,果期6-11月。 2.腺梗豨莶与豨莶的区别在于;花梗和分枝的上部被紫褐色头具柄的密腺毛和长柔毛;中部以上的地卵圆形或卵形,边缘有尖头齿;分枝非二歧状。总苞背面密被紫褐色头状盼柄腺毛;舌状花的花冠管部长1-1.2mm,舌片先端2-3齿裂,有时5齿裂。瘦果4棱,先端有灰褐色球状突起。花期5-8月,果期6-10月。 3.毛梗豨莶与前2种的不同点在于;花梗和枝上部疏生平伏的短柔毛;叶片卵圆形,有时二角状卵形,边缘有规则的齿;茎上部分枝非二歧状。总苞片背面密被紫褐色头状有柄的腺毛;托生倒卵状长圆形,背面疏被头状具柄腺毛。花期4-9月,果期6-11月。更多展开↓

生长环境分布:生态环境:1.生于海拔100-2700m的山野、荒草地、灌丛及林下。 2.生于海拔100-3400m的山坡、灌丛、林中或路旁。 3.生于海拔200-1000m的山坡、路旁草地及灌丛中。 资源分布:1.分布于陕西、甘肃、江苏、安徽、浙江、江西、福建、湖南、广东、海南、广西、四川、贵州、云南等地。 2.分布于西南及吉林、辽宁河北、山西、陕西、甘肃、江苏、安徽、浙江、江西、湖南、湖北等地。 3.分布于江苏、安徽、浙江、江西、福建、湖北、湖南、广东、四川、贵州、云南等地。更多展开↓

文献

出处:出自《唐本草》;1.《唐本草》:豨莶,叶似酸浆而狭长,花黄白色,田野皆识之。猪膏莓,叶似苍耳,茎固有毛,生下湿地,所在皆有。 2.《蜀本草》:《图经》云,(豨莶)高二尺许,子青黄,夏采叶用,所在下湿地有之。猪膏莓,叶似苍耳,两枝相对,茎叶俱有毛,黄白色,五月、六月采苗,日干之。 3.《本草图经》:豨莶,春生苗,叶似芥菜而狭长,文粗,茎高二、三尺,秋初有花如菊,秋末结实,颇似鹤虱,夏采叶

摘录:《中华本草》更多展开↓

各家论述:1.《纲目》:豨莶,生捣汁服则令人吐,故云有小毒;九蒸九暴则补人,去痹,故云无毒。生则性寒,熟则性温,云热者非也。 2.《本草通玄》:豨莶,苦寒之品,且有毒,令人吐,以为生寒熟温,理或有之,以为生泻熟补,未敢尽信,岂有苦寒搜风之剂,一经蒸煮,便有补益之功耶?世俗以慎微《本草》誉之太过,遂误认为风家至宝,余少时亦信之,及恪诚修事,久用无功,始知方书未可尽凭也。古人所谓补者,盖以邪气去则正气昌,非谓其本性能补耳。 3.《本草正》:豨莶,气味颇峻,善逐风湿诸毒,用蜜酒层层和涵,九蒸九曝,蜜丸,空心酒吞,多寡随宜。善治中风口眼歪斜,除湿痹,腰脚痿痛麻木。生者酒煎逐破伤风危急,散撒麻疔,恶毒恶疮,浮肿,虎伤狗咬,蜘蛛虫毒,或捣烂封之,或煎汤,或散敷并良。其扫荡功力若此,似于元气虚者非利。 4.《本草述》:有云,豨莶制如法,大益气血,四肢不遂,大有功。又曰,古方愈风汤、四白丹,药多辛散,恐非类中所宜。半身不遂病久,补气血、化痰药外,更常服豨莶丸佳。又云,口眼歪斜缓者,豨莶尤佳。合而参之,则此味止宜于半身不遂,口眼歪斜证,似不能疗中藏奄忽之证也。盖中藏证是阴不能御阳,风火相煽,致阴已离阳,所谓升降息而气立孤危者也,至是以索益元气之剂,以求生于万一,毋亦后时而济于存亡之数乎,固不得责其效于兹药也。凡患四肢麻痹,骨间疼,腰膝无力,由于外因风湿者,生用,不宜熟;若内因属肝肾两虚,阴血不足者,九制用,不宜生。 5.《本草新编》:豨莶入肾。然散人真气,最不宜服。不宜用而人之兹编者何也?盖肾经之药,药品中最少,肾犯风邪湿气,又最难治,姑存之以治肾中风湿之病。中风之症,必问其腰间索有水湿之癣否?有水湿之癣,又必问其肾囊之干湿苦何。肾中有风,其人必然腰痛而重,肾中有湿,其人必然囊破而痒。即用豨莶,亦必与人参、白术大剂共用。至于湿痹腰脚酸疼之症,又必加入苡仁、茯苓、黄芪、芡实同施,始万全也。夫豨莶未尝无功,余虑入误认补味而常用之耳。风入肾者最难治,存豨莶而不删去者,正备妙用耳。不然,防己可祛肾内之风湿,存防己何必复取豨莶?正以豨莶功用胜于防已,其耗散精血亦逊于防己,所以存防己而仍存豨莶。盖防己治肾内之风湿,止可一用以出奇,不可再用以贻害,若豨莶则不妨一用而至于再用,但不可久用耳。6.《本草正义》:豨莶,生时气臭味涩,多服引吐,盖性本寒凉,而气猛烈,长于定窜开泄,故能治热烦痈毒而吐痰疟;及其九次蜜酒蒸晒,和蜜为丸,则气味已驯,而通利机关,和调血脉,尤为纯粹,凡风寒湿热诸痹,多服均获其效,洵是微贱药中之良品也。 7.《唐本草》:烦满不能食,生捣汁服三、四合。主金疮,止痛,断血,生肉,除诺恶疮,消浮肿,捣封之。汤渍、散敷并良。 8.《本草拾遗》:主久疟,痰饮,生捣绞汁服,得吐出痰;亦碎敷蜘蛛咬,虫蚕咬,蠼螋溺疮。9.《开宝本草》:疗虎及狗咬疮。 10.《本草图经》:治肝肾风气,四肢麻痹,骨问疼,腰膝无力者。亦能行大肠气。服之补虚,安五脏,生毛发。兼主风湿疮,肌肉顽痹;妇人久冷,尤宜服用之。 11.《履巉岩本草》:医软瘫风疾,筋脉缓弱。为末,酒调服。 12.《滇南本草》:治诸风、风湿症,内无六经形症,外见半身不遂,口眼歪斜,痰气壅盛,手足麻木,痿痹不仁,筋骨疼痛,湿气流痰,瘫痪痿软,风湿痰火,赤自癜风,须眉脱落等。 13.《本草经疏》:祛风除湿,兼活血之要药。 14.《分类草药性》:明目,黑发,滋阴养血。 15.《贵州民间方药集》:润肺止咳。 16.《广西中药志》:其叶外敷虾钳疮(生两指隙间)。 17.广州部队《常用中草药手册》:安神降压,祛风止痛。治神经衰弱,失眠;高血压;风湿痹痛;蛇虫咬伤。更多展开↓

豨莶语音

  • 豨莶草可以治疗高血压吗

    稀莶草能够扩张周围血管,因此有一定的降血压作用,但高血压的病人不建议使用稀莶草长 陈添华 01:03 副主任医师 2020-12-09