苦地胆

基础信息

别名:苦龙胆草、天芥菜、鸡疴粘、土柴胡、马驾百兴、草鞋底、牛插鼻、铁灯参、披地持、地楷杷、牛托鼻、土蒲公英、吹火根、毛兜细辛、铺地娘、铁扫帚、铁筶杯、铁丁镜、一针刺、铁灯柱、毛刷子、地苦胆、兔耳风、草鞋根

性味:味苦;辛;性寒

功能主治:清热;凉血;解毒;利湿。主感冒;百日咏;扁桃体炎;咽喉炎;眼炎;黄疸;肾水肿;月经不调;白带;疮疖;湿疹;虫蛇咬伤

生长采收

来源:药材基源:为菊科植物地胆草或白花地胆草的全草。更多展开↓

原形态:1.茎直立,粗壮,二歧分枝,茎枝被白色粗硬毛。单叶,大都为基生;叶片匙形、长圆状匙形工长圆状披针形,长5-18cm,宽达2-4cm,先端钝圆,基部渐狭,边缘有圆齿状锯齿,两面被白色长粗毛,下面沿脉及叶缘的毛较密;茎生叶少而小。头状花序约有小花4个;总苞片8枚;多数头状花序密集成复头状花序,被通常3枚、卵形至长圆状卵形、长1-1.5cm的叶状苞片所包围;花冠筒状,淡紫色;全为两性花,先端4裂,一边开裂。瘦果有棱,被白色柔毛,先端具长硬刺毛;冠毛1层,污白色;中上部细长,基部宽阔。药期7-11月,果期11月至次年2月。 2.白花地胆草多年生草本,高0.8-1m,或更高。根茎粗壮,斜升或平卧,具纤维状根。茎直立,多分枝,具棱条,被白色开展的长柔毛,具腺点。叶互生;最下部叶常密集呈莲座状;基部叶在花期常调萎;下部叶长圆状倒卵形,长8-20cm,宽3-5cm,先端尖,基部渐狭成具翅的柄,稍抱茎;上部叶椭圆形或长圆状椭圆形,长7-8cm,宽1.5-2cm,近无柄或具短柄,最上中叶极小,全部具有小尖的锯齿,稀近全缘,上面皱而是疣状突起,被疏或较密短柔毛,下面密被长柔毛和腺点。关状花序12-20个在茎枝顶端密集成团球状复头状花序,复头状花序基部有3个卵状心形的叶关苞片,具细长的花序梗,排成疏伞房状;总苞长国mm,宽1.5mm;总苞片绿色,或有时先端紫红色,外层4,披针状长圆形,长4-5mm,先端尖,具1脉,无毛或近无毛,内层4,椭圆状长圆形,长7-8mm,先端急尖,具3脉,被疏贴短毛和腺点;花4个,花冠白色,漏斗状,长5-6mm,管部细,裂片披针形,无毛。瘦果长圆状线形,长约3mm,具10条肋,被短柔毛;冠毛污白色,具5条硬刚毛,长约4mm,基部急宽成三角形。花期8月至翌年5月。更多展开↓

生长环境分布:生态环境:1.生于山坡、路旁、山谷疏林中。 2.生于山坡旷野、路边或灌丛中 资源分布:1.分布于江西、福建、台湾、广东、广西贵州及云南等地。 2.分布于福建、台湾、广东、海南的沿海地区。更多展开↓

文献

出处:出自《生草药性备要》。 《本草纲目》:天芥菜,生平野。小叶如芥状。

摘录:《中华本草》更多展开↓

各家论述:1.《生草药性备要》:散疮,凉血,消毒,去痰。理鼠咬、蛇伤,亦能止血。治肠风下血。 2.《本草纲目拾遗》:叶:可贴热毒疮。 3.《广州植物志》:治湿热。 4.《福建民间草药》:利尿消胀。 5.《南宁市药物志》:叶:敷热毒疮,乳痈,跌打。 6.《广西中药志》:清热解毒。治痧气热病,捣烂敷热疮。煎汤熏洗兼内服治眼睛上膜。 7.《闽东本草》:温脾利水,宽中下气。治水肿,腹胀,咳嗽,疳积,疝气。更多展开↓

苦地胆语音

  • 地苦胆能治胃病吗

    地苦胆一般不能治疗胃部疾病。地苦胆,味苦、性寒,入肺、大肠经,服用后能起到利咽、 谷阔 01:02 副主任医师 2020-08-06