飞廉

基础信息

别名:飞轻、天荠、伏猪、伏兔、飞雉、木禾、飞廉蒿、老牛错、红花草、刺打草、雷公菜、大力王、枫头棵、飞帘、红马刺、刺盖、刺萝卜、大蓟、老牛锉

性味:味微苦;性凉

功能主治:祛风;清热;利湿;凉血止血;活血消肿。主感冒咳嗽;头痛眩晕;泌尿系感染;乳糜尿;白带;黄疸;风湿痹痛;吐血;衄血;尿血;月经过多;功能性子宫出血;跌打损伤;疔疮疖肿;痔疮肿痛;烧伤

生长采收

来源:药材基源:为菊科植物丝毛飞廉与节毛飞廉的全草或根。更多展开↓

原形态:1.丝毛飞廉二年生草本,高50-120cm。主根肥厚,伸直或偏斜。茎直立,具纵棱,棱有绿色间歇的三角形刺齿状翼。叶互生;通常无柄而抱茎;下部叶椭圆状披针形,长5-20cm,羽状深裂,裂片常大小相对而生,边缘刺,上面绿色,具细毛或近乎光滑,下面初具蛛丝状毛,后渐变光滑;上部叶渐小。头状花序2-3个簇生枝端,直径1.5-2.5cm,总苞钟状,长约2cm,宽1.5-3cm;总苞片多层,外层较内层逐变短,中层条状披针形,先端长尖成刺状,向外反曲,内层条形,膜质,稍带紫色;花全为管状花,两性,紫红色,长15-16mm。瘦果长椭圆形,长约3mm,先端平截,基部收缩;冠毛白色或灰白色,长约15mm,呈刺毛状,稍粗糙。花期5-7月。 2.节毛飞廉本种与前种之区别,在于本种全株被白色蛛丝状毛。茎具翼,有刺。叶片披针形或倒披针形,羽状浅裂,裂片近等大,整齐对生,边缘有齿,齿上有针刺;下部叶具短柄,上部叶无柄抱茎。头状花序多为单生,较大;花序下有宽条形叶状总苞片,长超过头状花序;总苞片数层,先端具刺;花紫红色。瘦果椭圆形,稍扁,具光泽;冠毛白色,多层,基部合生。更多展开↓

生长环境分布:生态环境:1.生于山坡草丛中及路旁。 资源分布:1.生于田野、路旁或山地草丛中。我国大部分省区有分布。 2.分布于支南及西藏。更多展开↓

文献

出处:出自《神农本草经》。 1.陶弘景:飞廉,处处有,极似苦芺,惟叶下附茎,轻有皮起似箭羽,叶又多刻缺,花紫色。今既别有漏卢,则非此别名尔。 2.《唐本草》:飞廉有两种,一是陶证,生平泽中者;其生山岗上者,叶颇相似,而无疏缺,且多毛,茎亦无羽,根直下,更无旁枝,生则肉白皮黑,中有黑脉,日干则黑如玄参,用茎、叶及根,疗疳蚀杀虫,与平泽者俱有验。今俗以马蓟、以苦芺为漏卢,并非是也。

摘录:《中华本草》更多展开↓

各家论述:1.《本经》:主骨节热,胫重酸疼。 2.《别录》:治头眩顶重,皮间风邪如蜂螫针刺,鱼子细起,热疮、痈、疽、痔,湿痹,止风邪咳嗽,下乳汁。益气明目。 3.《药性论》:主留血。 4.《唐本草》:疗疳蚀,杀虫。 5.《四声本草》:小儿疳痢,为散,以浆水下。 6.《纲目》:治头风旋运。 7.《西藏常用中草药》:凉血,止血,散瘀消肿。治各种出血,跌打瘀肿,恶疮,烧伤,烫伤。 8.苏医《中草药手册》:祛风,利湿,清热,消肿。治乳糜尿,尿血,尿路感染,流感,白带过多,月经过多;外用治疗疮肿毒,痔疮肿痛。更多展开↓

飞廉语音