淡竹叶

基础信息

别名:竹叶门冬青、迷身草、山鸡米、金竹叶、长竹叶、山冬、地竹、淡竹米、林下竹

性味:甘;淡;寒

功能主治:清热;除烦;利尿。主烦热口渴;口舌生疮;牙龈肿痛;小儿惊啼;小便赤涩;淋浊

生长采收

来源:药材基源:为禾本科植物淡竹叶或中华淡竹叶的全草。更多展开↓

原形态:1.淡竹叶多年生草本,高40-90cm。根状茎粗短,坚硬。须根稀疏,其近顶端或中部常肥厚成纺锤状的块根。秆纤弱,多少木质化。叶互生,广被外形,长5-20cm,宽1.5-3cm,先端渐尖或短尖,全缘,基部近圆形或换形而渐狭缩成柄状或无柄,平行脉多条,并有明显横脉,呈小长方格状,两面光滑或有小刺毛;叶鞘边线光滑或具纤毛;叶舌短小,质硬,长0.5-1mm,有缘毛。圆锥花序顶生,长10-30cm,分枝较少,疏散,斜升或展开;小穗线状技针形,长7-12mm(连同短芒),宽1.5-2.5mm,具粗壮小穗柄,长约1mm;颖长圆形,具五脉,先端钝,边缘薄膜质,第1颖短于第2颖;外稻较颖为长,被针形,长6-7mm,宽约3mm,先端具短尖头,具5-7脉,内释较外停为短,膜质透明。颖果纺锤形,深褐色。花期6-9月,果期8-10月。2.中华淡竹叶本种外观形态与淡竹叶相似。不同之点在于中华淡竹叶叶片宽达4cm。圆锥花序分枝较短,长3-8cm;小穗广披针形,长7-9cm,宽2.5-3mm;颖宽卵形,具5-7脉;第1外稃长约6mm,宽约5mm,具7脉,先端有长不及1mm的短芒。花期8-9月,果期9-10月。更多展开↓

生长环境分布:生态环境:1.淡竹叶野生于山坡林下或沟边阴湿处。2.中华淡竹叶生长于山坡、溪边。 资源分布:1.淡竹叶分布于长江流域以南和西南等地。2.中华淡竹叶分布于江苏、浙江、江西、福建、湖南等地。更多展开↓

文献

出处:出自《本草纲目》:淡竹叶,处处原野有之。春生苗高数寸,细茎绿叶,俨如竹米落地所生细竹之茎叶,其根一窠数十须,须上结子,与麦门冬一样,但坚硬尔。随时采之。八、九月抽茎,结小长穗。人采其根苗,捣汁和米作酒曲,甚芳烈。

摘录:《中华本草》更多展开↓

各家论述:1.《纲目》:去烦热,利小便,除烦止渴,小儿痘毒,外症恶毒。 2.《生草药性备要》:消痰止渴,除上焦火,明眼目,利小便,治白浊,退热,散痔疮毒。 3.《握灵本草》:去胃热。 4.《本草再新》:清心火,利小便,除烦止渴,小儿痘毒,外症恶毒。 5.《草木便方》:消痰,止渴。治烦热,咳喘,吐血,呕哕,小儿惊痫。 6.《分类草药性》:治咳嗽气喘,眼痛。 7.《现代实用中药》:清凉解热,利尿。治热病口渴,小便涩痛,烦热不寐,牙龈肿痛,口腔炎。 8.《广西中药志》:治鼻衄。更多展开↓