穿破石

基础信息

别名:柘根、川破石、地棉根、拉牛入石、柘藤根、黄蛇、山黄箕、铁篱根、黄龙脱皮、刺楮、山黄芪、野黄芪、九层皮、千层皮

性味:味淡;微苦;性凉

功能主治:祛风通络;清热除湿;解毒消肿。主风湿痹痛;跌打损伤;黄疽;腮腺炎;肺结核;胃和十二指肠溃疡;淋浊;蛊胀;闭经;劳伤咳血;疗疮痈肿

生长采收

来源:药材基源:为桑科植物构棘或柘树的根。 2.柘树MacluratricuspidataCarr.[Cudraniatricuspidata(Carr.)Bur.]更多展开↓

原形态:1.直立或攀援状;根皮橙黄色;枝灰褐色,光滑,皮孔散生,具直立或略弯的棘刺,粗壮,长5-10(-20)mm。单叶互生;叶柄长5-10mm;叶片革质,倒卵状椭圆形、椭圆形或长椭圆形,长3-9cm,宽1-2.8cm,先端钝或渐尖,或有微凹缺,基部楔形,全缘,两面无毛;基出脉3条,侧脉6-9对。花单性,雌雄异株;球状花序单个或成对腋生,具短柄,被柔毛;雄花序直径约6mm,雄花具花被片3-5,楔形,不相等,被毛;雌花序直径约1.8cm,雌花具花被片4,先端厚有绒毛。聚花果球形,肉质,熟时橙红色,直径3-5cm,被毛;瘦果包裹在肉质的花被和苞片中。花期4-5月,果期9-10月。 2.落叶灌木或小乔木,高达8m。小枝暗绿褐色,具坚硬棘刺,刺长5-35mm。单叶互生;叶柄长0.5-2cm;托叶侧生,分离;叶片近革质,卵圆形或倒卵形,长5-13cm,先端钝或渐尖,基部楔形或圆形,全缘或3裂,上面暗绿色,下面淡绿色,幼时两面均有毛,成长后下面主脉略有毛,余均光滑无毛;基出脉3条,侧脉4-5对。花单性,雌雄异株;均为球形头状花序,具短梗,单个或成对着生于叶腋;雄花花被片4,长圆形,基部有苞片2或4,雄蕊4,花丝直立;雌花被片4,花柱1,线状。聚花果球形,肉质,直径约2.5cm,橘红色或橙黄色,表面呈微皱缩,瘦果包裹在肉质的花被里。花期5-6月,果期9-10月。更多展开↓

生长环境分布:生态环境:1.生于山坡。溪边灌丛中或山谷、林缘等处。 2.生于海拔200-1500m的阳光充足的荒坡、山地、林绿和溪旁。 资源分布:1.分布于安徽、浙江、江西、福建、湖北、湖南、广东、海南、广西、四川、贵州、云南等地.2.分布于华东、中南、西南及河北、陕西、甘肃等地。更多展开↓

文献

出处:出自《岭南采药录》

摘录:《中华本草》更多展开↓

各家论述:1.姚可成《食物本草》:治疮疡疥癣。 2.《生草药性备要》:治酒顶,消蛊胀;浸酒祛风。 3.《本草求原》:壮筋骨,活血,理跌打。 4.《岭南采药录》:祛风湿,十蒸九晒;治跌打,酒煎服;肩疮和蜜捣敷。 5.《南宁市药物志》:破血通经,治淋浊,去远年瘀积、结石。 6.《闽东本草》:健脾益胃,舒筋活络,祛风湿,去瘀血。治腰痛、关节痛,虚劳黄肿,脾虚泄泻。 7.广州部队《常用中草药手册》:凉血散瘀。治经闭。 8.《广西实用中草药新选》:清热活血,止咳祛痰。治劳伤咳血。 9.《云南中草药选》:消炎止痛。治流行性腮腺炎,疖肿。 10.《福建中草药》:清热利湿。治湿热黄疸,湿热痹,疔疮痈肿。更多展开↓

穿破石语音

  • 穿破石可长期服用吗

    穿破石是一种中药,如果人体没有任何异常的情况下,一般不建议患者长期服用。穿破石是 谷阔 01:06 副主任医师 2020-08-21